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660-4882
投资资讯
棉价上行驱动不足发布时间:2023-10-26    来源:博易大师
  新棉“抢收”预期证伪,收购价格下滑,对期价的支撑减弱。同时随着中储棉连续抛储,滑准税进口配额增发,以及新棉上市,国内棉花供给充裕,而下游内需维持平淡,始终未有明显起色,外需则疲态依旧,纺企经营压力较大。
  自国庆假期结束以来,棉价便从近18000元/吨的位置连续下行,在同比减产的背景下,往年轧花厂“抢收”现象助推棉价上行的戏码并未如期上演,棉价反而在新棉上市之际迅速回落,半个月跌了超1500元/吨。那么,当下产业面是否无法支撑棉价维持高位运行?
  减产幅度成未来焦点
  通过8月底的新疆调研,我们预测疆棉产量在550万—560万吨,但吐絮期北疆降水较多,部分棉桃未能完全成熟,农户反映单产不及预期,不少棉田亩产低于400公斤,新年度同比减产是既定事实,但新棉上市前市场已对此进行消化,且目前减幅尚无法确定,最终产量还需关注加工公检情况,若总产与市场预期不符,未来或重新成为市场焦点。
  博弈陷入僵持,收购进度缓慢
  往年收购季“抢收”现象源于加工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下棉农与轧花厂之间的博弈。棉农作为天然多头,虽然有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为其收入提供保障,但受补贴发放时间影响,依旧希望卖出高价,使其在新年度能有足够的现金流及时采购农资,且新年度不再受疫情困扰,在高种植成本下,心理预期价位提高。而轧花厂虽然去年有所获利,但仍无法弥补前年的巨大损失,银行在有不少坏账的背景下也加强风控,纷纷降低供贷价格,在资金受限下,轧花厂降低风险偏好,且随着郑棉迅速下跌,观望情绪进一步增强,导致其与棉农之间的博弈进入僵持阶段,整体收购进度缓慢,甚至不及去年疫情时期。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9日,全国新棉采摘进度为48.7%,同比下降11.6%;全国交售率(棉农累计已交售籽棉量/累计已采摘籽棉量)为43.1%,同比下降3.9%。
  农户意愿松动,收购均价下滑
  在轧花厂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拥有相对稀缺资源的棉农看似议价能力更高,在这场博弈中占据更大的主导权,但棉农惜售挺价的前提是自己的棉花可长期存放,而蛋卷棉的可存放时长与其含水量有关。一般来说,水分低于12%,可存放2—3个月,棉农可不急于出售;若水分在15%—16%,存放时长降至7—10天;若水分超过20%,仅可存放一周左右。今年部分地区由于生长末期降雨较多,所采新棉回潮率偏高,存在霉变风险,这部分棉农的交售意愿相对较强,且随着棉价的下跌,部分农户“卖跌不卖涨”的心理出现,僵持心态有所松动,轧花厂门口交售车辆增多,新花收购加工速度加快。目前,机采棉均价降至7.3—7.6元/公斤,棉籽价格约2.9元/公斤,对标皮棉价格16500—17500元/吨,加工利润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前期已收了高价棉的企业更是尽可能降低报价来摊低总成本。
  下游疲态依旧,高价难以消化
  轧花厂如此谨慎收购的根本原因还是下游需求疲软,前期由于市场看涨情绪较重,贸易商逢低采购棉纱,但下游走货始终不畅,“金九银十”的旺季需求再次落空,纱线不断累库。目前贸易商进一步降价抛售,但成交仍未有明显起色,棉纱价格始终偏弱。按一个月的原料备货期来看,内地纺企纺纱也已持续亏损了超三个月,国庆假期后纱布厂负荷下滑,但为维系工人,调减班次继续扛亏生产,成品累库,对高价棉的接受度非常有限。因此,若轧花厂高价收购新棉将面临无法顺价销售的风险,且目前期现持续倒挂,轧花厂始终没有合适的套保空间。
  整体来看,新棉“抢收”预期证伪,收购价格下滑,对期价的支撑减弱,同时随着中储棉连续抛储,滑准税进口配额增发,以及新棉上市,国内棉花供给充裕,而下游内需维持平淡,始终未有明显起色,外需则疲态依旧,纺企经营压力较大,近期国储棉流拍现象也明显增加,消费负反馈现象逐渐显现,目前暂未看到足够驱动来推动棉价回至万七以上的高位运行。且若郑棉反弹幅度较大,上方又将面临套保盘压力,进一步对棉价形成压制。因此,短期棉价或振荡调整,但中长期来看,棉价难言乐观,策略上我们维持逢高布局空单的建议。同时,美国新年度种植再次受到干旱的影响,导致新棉优良率偏低且产量不容乐观,在中国弱需求与美国显著减产的背景下,叠加国内对进口棉需求的回升,可关注内外棉价差收缩的机会。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660-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