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660-4882
投资资讯
棉纱现货大观:分类用途、生产销售、价格分析发布时间:2017-08-16    来源:期货日报

  

  棉纱概述

  纱的产业链属性

  在棉纺织行业产业链中,上游是指纺织纤维的生产,提供纺织品生产所用的原材料;中游是指棉纺织品的制造、染整和辅料、服装制造环节,通过纺纱、制造、染色、后加工、成衣生产等过程使纤维原料变成纺织成品;下游是指棉纺织品的销售流通环节,通过各种销售渠道使服装、家纺等纺织品进入终端消费者手中。

  棉纱处于棉纺织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承载着较多的价格信息传递任务,牵动着前后道行业的成本核算及价格评估。同时,其质量好坏对织造和染整工艺的成本控制及成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纱的基本属性

  纱是指以棉花、羊毛、麻和化纤等纺织纤维原料经纺纱工艺将纤维拉长加捻纺成的连续线状材料,手感细而柔软,并具有适应纺织加工和最终产品使用所需要的基本性能。

  棉纱是以棉花纤维原料经纺纱工艺将纤维拉长加捻纺成的细缕,通常用作织造梭织物、针织物、编结织物和部分非织造织物的原材料。

  纱的细度表示方法

  由于纤维截面积不规则,且纱表面有毛羽不易测量,只用直径无法精确表示纱线的粗细程度。在生产实践中,企业普遍采用定长制和定重制两种表示方法,引入特数、旦数、公制支数和英制支数四个指标。

  棉纱的分类及用途

  一是按纺纱原料,可分为棉纱和棉混纺纱。二是按纺纱原理,可分为环锭纺纱、自由端纺纱和非自由端纺纱。三是按纺纱工艺,可分为普梳纱、精梳纱和废纺纱。四是按加捻方向,分为反手捻纱和顺手捻纱。五是按成纱形态,分为管纱、筒子纱和绞纱。六是按染整及后加工,分为本色纱、染色纱、色纺纱、漂白纱、丝光纱、烧毛纱。七是按产品用途,分为机织用纱、针织用纱、工业用纱及其他用纱。八是按商业习惯,分为粗支纱、中支纱、细支纱和特细支纱。

  纱的品种代号

  以传统环锭纺纱为例,棉纱的生产工艺分为普梳棉纱和精梳棉纱两种,主要包括配棉、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具体如下:

  普梳棉纱:配棉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

  精梳棉纱:配棉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

  棉纱的质量检验

  棉纱的传统现货贸易指标主要包括:线密度、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百米重量偏差、百米重量变异系数、-50%千米细节、+50%千米粗节、+200%千米棉结、十万米纱疵、毛羽等。我国棉纱主要质检标准为棉本色纱线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棉本色纱线》(GB/T 398)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版于200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以环锭纺机制棉本色纱线的统计值为依据,规定了其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等内容。

  国际棉纱主要质检标准是乌斯特公报。乌斯特公报是全世界纺织工业中纤维、条干、粗纱和纱线进行分类的质量分级参考指标,被用作质量水平控制和商贸价格定位的通用性尺度。它是乌斯特公司在世界各地用户和在瑞士的工厂中进行纤维、半制品、细纱的测试,然后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世界范围内不同规格的纱线和棉纤维百分比所对应的质量水平。试验结果的统计值,即乌斯特(USTER)统计值,分为5%、25%、50%、75%、95%档位。通常认为50%统计值属一般水平,25%及以下属先进水平,75%及以上属较差水平。乌斯特统计值是动态的,每相隔3—5年发表一次。

  然而,纱线质量的好坏不能完全依据乌斯特公报评判,还要结合试织布面效果来判定。不同客户对指标有不同侧重点,如机织纱客户重点控制粗节、棉结、十万米纱疵、强度及强力变异系数指标水平,其他指标可适当放宽;针织纱客户则严格要求条干、细节、捻度、毛羽等指标水平,其他指标可适当放宽。

  棉纱质量检验可分为三种方式:国家机构检验、企业自检和第三方机构检验。由于检验方法简便,现货贸易棉纱的质量检验多以企业自检为主;国家相关部门对棉纺企业产品下达的不定期抽检任务则由国家机构承接;而大多数贸易纠纷的质量检验任务则由国家机构和第三方机构承接。

  目前,我国已建设6个国家级纺织品服装质检中心,包括上海、天津、广州、浙江、福建和河南。其中,河南和上海的国家级纺织品服装质检中心侧重于棉纱和棉纺织品检测,浙江和福建侧重于化纤纺织品检测,广州侧重于纺织品及服装检测。此外,各省区在纺织纤维的主产地和主销地大都设有地(市、州)级纤检机构。相关检验机构设备齐全,操作规范,且拥有各级资质认证和管理制度。

  棉纱的包装和储存

  现货市场上,我国棉纱多采用纸管、塑料内膜袋和塑料编织袋的组合包装方式,由尼龙绳缝口捆扎,中间加固拦腰围带。棉纱包装上标有制造者信息、产品品名规格、产品标准编号、注册商标名称、产品质量等级、重量(净重)、生产批号和成包日期等。此外,我国纺织行业出台了《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标志与包装》(FZ/T 10008-2009)标准以指导国产纱包装。

  棉纱储存应遵循“防潮、防火、防霉变、通风”的原则,并需定期检验产品有效期:北方一年,南方半年;查验项目包括霉变、虫蛀、水渍、污染、破损等。除不可抗力因素,棉纱的自然损耗率在3%以内,处于较低水平。

  棉纱的运输

  棉纱的运输分为国内运输和进出口运输。国内运输以汽车公路运输为主,进出口运输采用集装箱海运。由于我国棉纱产销区域集中,汽车运输成为最常用、最经济的方式,运输量约占全国棉纱运输总量的90%。调研数据显示,国内棉纱的汽车运载能力为17—40吨/车不等,视运输距离而定。棉纱汽运可保证较高的运输效率,大大缩减运输时间。以江苏常州为集散点,新疆棉纱运至常州需3—5天,从常州配送至山东、河南、湖北等地仅需4个小时。调研数据显示,国内棉纱汽车短途运输(80公里以内)成本为70元/吨;中短途运输(800公里以内)成本为300元/吨;长途运输(800公里以上)为400元/吨。

  一般而言,棉纱进口量较大,且对时间要求不高,常采用集装箱海运以节省运输成本。进口量较少时,海运散货拼箱;进口量较大时,海运整柜。在国内港口中,按棉纱进口量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上海、广州、宁波、青岛、天津和张家港等。其中,上海港进口棉纱多为32支机织用棉纱,主要供应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周边地区用纱;广州港进口棉纱以8—16支棉纱(赛络纺)为主;宁波港(601018,股吧)进口棉纱以21支和32支针织用普梳棉纱为主,主要供应宁波、绍兴等江浙地区用纱。 

  我国棉纱的生产

  棉纺产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生产基地,截至2016年,我国拥有环锭纺能力1.2亿锭,按照当年全球2.54亿锭的产能计算,我国棉纺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47%,接近全球棉纺总规模的一半。

  我国棉纺行业大发展始于本世纪初,自2000年的3443万锭,于2005年后呈爆炸式增长,并于2011年发展至12890万锭,达到鼎盛时期。此后,我国棉纺行业产能增长放缓,2016年环锭纺能力回落至12000万锭,较2011年减少890万锭。

  2016年以来,受我国储备棉轮出销售底价采用内外棉花价格指数动态定价机制影响,我国棉纺行业对外竞争力提升,开机率提高,内地产能有所恢复,新疆棉纺产能扩张明显,截至2016年年底,新疆纺纱产能1360万锭。但同时,我国棉纺行业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工艺相对落后的棉纺产能在纱线总产能占有一定比例。总体而言,我国棉纺行业仍处于产能相对过剩的状态。

  纱及棉纱产量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棉纺能力的快速增加,我国纱产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纱产量为2097万吨(纱包括纯棉纱、混纺纱和化纤纱等),达历史最高。此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上游棉花价格的波动、下游市场需求的萎缩、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及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的兴起等,我国纱产量小幅回落,至2016年为1884万吨。

  近年来,随着化学纤维功能开发,其纺织替代效应逐渐增强;加之在内外棉价差高企的环境下,我国棉纺行业利润空间不断缩窄。中国棉纺织信息网数据显示,2011—2016年间,我国棉纱产量整体呈小幅下降态势;2016年,棉纱产量为577.1万吨(不含再生棉纱),同比增长7.7%。

  棉纱产品结构

  中国棉纺织信息网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棉纱产量约625万吨。其中,32支及40支棉纱合计产量约40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为棉纱市场主流规格品种。

  为应对国内外棉纺织市场的变化,政府大力推动并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升级,棉纺织产业产品结构逐步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移。同时,进口纱冲击我国中低支棉纱市场,以中高支棉纱为主的纺企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纱线生产的平均纱支已从2004年的32支调升至34支,棉纱产品规格正由中低支向中高支靠拢。

  棉纱生产分布

  我国纱生产区域分布广泛,以华东、华中及华北地区相对集中为特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16年,华东地区纱产量占我国纱总产量的58.5%,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产量占比分别为27%和5.8%,三者合计占比高达91%以上。

  我国纱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和江苏省,其合计产量占纱总产量的50%左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山东纱产量占我国纱总产量的21.5%,河南和江苏纱产量占比分别为15.6%和13.3%,三者合计占比高达50.4%。

  产品结构方面,河南棉纱占比最高,约为85%;其次为山东,棉纱占比约60%;江苏棉纱占比最小,约为40%。 

  我国棉纱的消费

  棉纱表观消费量

  2011—2016年,受行业发展环境剧烈变化影响,我国棉纱表观消费量整体呈振荡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2.25%。其中,2011—2013年,受国内外棉花价差高企影响,我国棉纺织企业经营风险加大,订单流失显现,进口棉纱的大量流入使得棉纱表观消费量呈大幅增长态势。然而,该现象也逐渐削弱了我国棉纺织产品竞争力,并加速过剩棉纺产能的淘汰。同期,由于国内外下游需求不振,2014年,我国棉纱表观消费量下降5%。随着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实行,国内外棉价逐步回归,带动棉纱消费企稳回升。尽管国内生产延续弱势,进口冲击不减,但据中国棉纺织信息网及海关总署数据测算,2016年,我国棉纱表观消费量达739.6万吨,同比增长0.5%。

  棉纱消费分布

  我国棉纱应用(棉纱织造)集中度呈“应用地区以华东、华中、华北为主;应用省份以山东、湖北、河北、江苏、浙江为主;应用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与棉纱生产集中度特点基本一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16年,华东地区布产量占我国布总产量的53.2%,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产量占比分别为22.6%和15.3%,三者合计占比高达90%以上。我国棉纱应用主要集中在山东、浙江、江苏、湖北、河北和河南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以上六省布产量合计532.73万吨,占全国棉布产量的74.56%。

  棉纱消费趋势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占据高档棉纱市场份额,印度、巴基斯坦及东南亚国家抢占低档棉纱市场份额,而我国棉纺织产品成本优势逐渐消退的大环境下,我国棉纺织市场发展面临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急需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

  为提高产品利润率、降低棉花价格波动风险,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改变以前单一的棉纱生产结构,逐渐加入或提高棉混纺纱或化学纤维纱的生产比例,并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发展差别化纤维等新型纤维生产。从长期来看,多组分纤维、特色纱线、色纺纱等创新功能型的产品是未来发展趋势,我国棉纱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即棉混纺纱消费比例将微幅上升,棉纱消费比例则将相对下降。 

  我国棉纱的进出口

  我国棉纱的进口情况

  我国是棉纱进口大国。近年来,受国内外棉花价差较大影响,棉纱进口量迅速增加。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2016年,棉纱进口量分别为69.8万吨、130万吨、185.9万吨、180万吨、212.5万吨和178.78万吨,年均增幅超过18%。其中,2016年棉纱进口量占我国棉纱表观消费量的24%。目前,进口棉纱已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培养了一大批中低端目标客户群。

  近年来,我国棉纱进口品种从单一到全面,从低支向中支领域延伸,从精梳向普梳领域集中;32支普梳棉纱进口占比约20%,对我国低端棉纱市场影响较大。

  一方面,产品规格从低支向中支领域延伸。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棉纱进口主要集中于8—25支,进口占比维持50%以上水平;其次是30—47支,进口占比维持25%及以上水平,呈微幅上升态势。

  另一方面,生产工艺从精梳向普梳领域集中。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棉纱进口主要集中于普梳棉纱,其进口量近五年年均增长率35%,进口占比维持75%以上。2016年,普梳棉纱进口量为142万吨,占总进口量的79.2%。其中,8—25支普梳进口占比51.9%,为普梳类进口主流产品。同期,精梳棉纱进口量为37万吨,占总进口量的20.77%,呈小幅下降态势。

  我国进口纱主要来源国为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进口占比合计高达70%以上。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测算,2016年,我国从以上各国进口纱占从全球进口纱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1%、20%和32%。

  尽管具有原料价格及人工成本较低优势,受制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尚未健全的管理体系及较差的商业信誉等因素,以上主要来源国的进口棉纱对我国棉纺行业的冲击现仍集中于中低支普梳类产品。然而,随着巴基斯坦、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大力发展棉纺织产业链,不断加强纺织工业的投资建设及政策扶持,其行业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和贸易环境都将得到极大改善,我国棉纱进口品种也将延续从单一到全面的发展趋势。

  我国棉纱的出口情况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棉纱出口基本维持20万吨低位。2011年,受国内棉价大幅波动影响,棉纱出口明显下滑,为15.6万吨,同比减少35%。随着国内棉价进入窄幅调整阶段,棉纱出口逐步恢复,维持20万吨平均水平。然而,2015年,由于海关加大棉纺加工贸易进出口稽查力度,棉纱出口量大幅缩减为13.7万吨,同比减少34%。2016年,由于国家储备棉轮出起拍价施行内外价格联动机制,国内涉棉产业链竞争力得到恢复,棉纱出口增长15.9万吨,同比增加16%。

  相对进口而言,我国棉纱出口量较小,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我国棉纺织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下游制品;二是棉纱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出口订单加速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三是近年人民币快速升值直接影响棉纱出口利润。

  近年来,我国棉纱出口基本持稳,产品规格以中支领域为主,生产工艺向精梳领域集中。一方面,产品规格以中支领域为主。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棉纱出口主要集中于30—47支,出口占比45%左右,高于8—25支及25—30支的合计占比,另外47支以上出口占比呈小幅上行态势。

  另一方面,生产工艺向精梳领域集中。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棉纱出口主要集中于精梳棉纱,出口占比接近80%。2016年,精梳棉纱出口量为12.6万吨,占总出口量79.04%。其中,30—47支精梳占比37.87%,为精梳类出口主流产品。同期,普梳棉纱出口量为3.3万吨,占总出口量的20.96%。

  尽管东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利用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制造业,但由于产业链不完整、产品结构单一等因素,仍需从我国进口部分纺织原料。近年来,我国棉纱出口市场主要为香港地区、越南和孟加拉,出口占比合计在一半以上。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测算,2016年,我国棉纱出口以上地区和国家分别占出口总量的33.2%、7.7%和11.9%。 

  我国棉纱的价格形成

  近年价格走势分析

  自1992年起至今,我国棉纱价格走势可分为七个阶段,呈“振荡上扬—大幅下跌—整理上行—快速拉升—快速下跌—振荡整理—振荡下行”特点,具体如下:

  1992—1997年,振荡上扬。我国纺织品价格管理完全放开,实行企业自主定价模式。受棉花价格不断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我国棉纱价格也逐步走出宽幅振荡上扬态势,1997年,32支普梳棉纱年度均价达25800元/吨,较1992年的18200元/吨增长56%。

  1998—2002年,大幅下跌。棉纱价格呈大幅下跌趋势,2002年,32支普梳棉纱年度均价14700元/吨,较1997年下跌43%。

  2003—2008年,整理上行。我国棉纺行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棉纱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且高位整理,32支普梳棉纱基本维持在18000—20200元/吨区间。

  2009年至2011年一季度,快速拉升。2009年至2010年二季度,32支普梳棉纱由18000元/吨涨至28000元/吨,涨幅达56%,随后维持窄幅振荡态势;2010年四季度至2011年一季度,棉纱价格继续大幅上行,呈高位盘整格局,32支普梳棉纱于2010年12月达43000元/吨。

  2011年二、三季度,快速下跌。32支普梳棉纱最低跌至26550元/吨,较历史峰值下跌38%。

  2011年四季度至2013年,振荡整理。受我国棉花收储、抛储政策和进口棉配额政策支撑,我国棉纱价格逐渐趋于平稳,波幅大大减小,32支普梳棉纱价格维持在25290—27600元/吨。

  2014年至今,振荡下行。受我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实行和进口棉配额数量大大缩减等因素影响,自2014年年初起,我国棉花价格稳步下调,棉纱价格随之下跌,2016年3月,在涉棉产业链去库存末期棉花和棉纱价格止跌反弹,32支普梳棉纱现为23175元/吨,较2014年年初的25555元/吨下跌9.3%,较2016年年初的18910元/吨上涨22.55%。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棉花价差回归,全球棉纱下游市场需求将缓慢复苏,我国棉纺织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也将逐步显效,这均有助于提高我国棉纺织产品竞争力,对国内棉纱价格的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原料成本。作为棉纱生产的主要原料,棉花成本约占棉纱成本的70%,其价格变动会直接影响棉纺行业的盈利能力。通过2010—2015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发布的棉花、棉纱价格指数分析可知,32支普梳棉纱与3128级棉花的价格指数相关性为0.97,棉花价格与棉纱价格存在高度相关性。此外,影响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产量、进出口量、消费量、库存量、收购及储备政策、进出口政策、天气和替代品市场发展等。

  工费成本。工费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因素和水电煤气等动力成本因素。结合近年国内中大型棉纺织企业用工成本情况,棉纱工费成本的核算通常采用5000—5500元/吨,约占棉纱价格的15%—20%。其中,用工成本是影响棉纱生产成本核算的重要因素,约占棉纱成本的15%;而水电煤气等动力成本因素则约占棉纱成本的10%。

  三项费用。三项费用因素主要包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其中,财务费用一方面是指贷款利率对纺织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取决于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是指资金占用对纺织企业棉纱价格形成的影响。管理费用主要是指纺织企业的生产管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及技术投入的成本。营业费用指企业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

  税金及利润。税金因素主要包括增值税和出口退税。根据现行增值税制度,我国棉纺织企业棉花购进抵扣税率为13%,棉纺织品增值税销项税率为17%,4%的税赋差额由企业承担。近年,多省份试行不同税率抵扣政策,以增强我国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棉纱出口退税税率维持2009年4月的16%水平。提高出口退税率对各出口经营企业而言是一大利好,最直接的收益是增加出口退税收入,降低出口经营成本,减轻企业税赋负担,提高产品竞争力。初步测算,对于纺织企业而言,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退税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1美元即可多退增值税约0.06元。

  由于棉纺行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我国棉纺行业平均利润率较低。据现货市场调研反映,2011年以来,我国生产中低支普梳棉纱的中小企业多处于亏损状态。

  供求因素分析

  供给因素主要包括国内外市场前期库存量、当期生产量和进口量。具体可分为,各主要纺企的库存变化情况、各主要棉纺基地产能变化情况(包括新开工情况、能力转移情况等)、各主要纺企开工和产量变化情况、各主产地行业政策变化情况及各主销地棉纱进口情况等。

  需求因素主要包括国内外市场消费量、出口量和期末结存量。具体可分为,国内居民收入状况、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国家出台的鼓励消费政策的变化情况、主要棉纱消费地区的库存变化情况、下游市场流行趋势变化情况、主要出口国的生产和库存变化情况等。

  进一步而言,造成棉纱市场供需波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内外宏观经济情况、棉纺市场发展情况及替代品产业发展情况。其中,宏观经济走势可对棉纱需求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对棉纱价格产生影响。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可直接拉动棉纱需求,进而增强棉纱价格上涨的稳定性。

  近年来,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品牌及供应链整合的优势,始终占据着棉纱高端市场主动地位,我国棉纺织产品抢占国际高端市场份额具有一定困难。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及东南亚等国近年来纷纷致力于发展棉纺织产业链,不断加强纺织工业投资建设及纺织行业政策扶持,其以低原料价格和低人工成本的优势逐渐侵蚀我国低端棉纱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此外,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棉纺织行业不断开发研究新产品,棉纱替代品种类越来越多,替代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近六七年来,我国棉纺织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了50个百分点,而同期整体用棉量减少了18个百分点。尽管发展棉纱替代品产业已成为行业摆脱当前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这也必然会引起棉纺织产品供需状态的变化,从而造成棉纱价格的波动。

  另一方面,棉纱价格的形成除受价值因素、供求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或行业组织的干预(如反倾销、反补贴政策)、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习惯(如买涨不买跌)、民族文化、企业文化或产品形象等。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660-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