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660-4882
投资资讯
“一带一路”提升多产业国际化程度 期市创新助力企业定价体系升级发布时间:2017-09-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借“他山之石”探索农业风险管理新路径

  美国S&W交易公司高级农业顾问约翰·皮特里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为全美各地的农场主服务,研究农产品(000061,股吧)销售与期货市场相关性,以及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

  约翰·皮特里表示,在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期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功能至关重要。“我和合作伙伴做的工作是与大中型农场进行合作,通过期货工具和现货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合理的计划,进而帮助美国农民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盈利。”

  据介绍,期货为农户和市场间架设了一座互通信息的桥梁。期货市场不仅为农业种植者提供市场信号,而且改善市场供求关系,指导农业投产、经营决策。比如,农民现在只需根据期货价格就可以预判该种多少大豆和玉米,而以往则是通过基于政府的保护价和临储价格来判断。通过观察大豆、玉米、小麦等品种在期货市场上的信号,农场可以在经营层面做出相应调整,使得更多新兴技术得以在农业领域上运用。

  具体操作方面,据约翰·皮特里介绍,在特定市场条件下,为实现合理回报,他们会为客户制定一体化的营销计划,并设置一些量化目标。一方面,采取多种做法提高作物平均价格,例如通过一系列的销售平均式定价、财务管理导向目标、设立农场运营成本目标线以及一些组合的目标的方式等。另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价格下跌风险。因为自然气候的原因,农业生产很多时候会面临很多变量,这就要在收获前使得价格最大化。如果出现一些短期风险,就会使用保险的方式帮助客户锁定价格。一般来说,每年能够充分利用30%的价格机会来改善。

  据约翰·皮特里介绍,在对冲市场风险时,会使用多种不同的期货工具,并会建立风险控制的投资组合。此外,会根据客户对风险承受能力的高低,采取不一样的策略。“期货市场给营销提供了更好的获利潜力,也提供了更多机会。”

  约翰·皮特里还介绍了他们常规使用的一些策略,即无论市场状况如何,每年都在相同时间用相同的工具来对农产品进行营销。比如说在收获前用作物的1/3量先进行套保,收获时间卖出去1/3的量,剩下在仓储6个月后进行出售。

  有业内人士表示,美国在农业保险体系方面的实践经验丰富,发展过程相对完整,因此检视美国在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中的得失将有助于中国建设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并对当前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新颖和创新性表达了赞许,他认为中国在该领域具有后发优势。

  创新服务实体产业模式

  业内人士表示,从会员公司角度来看,服务实体经济为期货市场更好地助力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全球经验来看,由于期货市场是通过公开竞价产生,具有公开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因此全球500强企业都纷纷使用期货作为定价工具。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是它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力量和本质特征,因此,决定了期货市场能够在供给侧改革推动过程中大有作为。

  从国家发展角度来说,农产品、工业品以及金融资产的期货价格对宏观调控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向调整的产业方向流动。以“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为例,作为近年来期货市场重点发力的业务,该模式至今已运行两年多,期间期货交易所逐年扩大业务试点范围,期货公司则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从价格险到收入险,包括场外期权、订单农业,‘保险+期货’业务模式越发丰富,服务三农效果显著。”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九州期货“保险+期货”业务推广经验,引入收入险,解决了在产量大幅下降、单价攀升时,农民难以得到赔付、收入依然无法得到保障的实际问题,打通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

  在白糖“保险+期货”方面,据国泰君安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魏峰介绍,广西和云南是中国的贫困县集中的地区,很多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农产品价格息息相关。如果白糖价格涨势非常好,有可能会让一个贫困县变成非贫困县。但如果白糖像今年这样价格出现暴跌,有可能会使非贫困县变成贫困县。为了帮助贫困人口,尤其在贫困的边远山区,实现从贫困向非贫困转移,通过“保险+期货”的形式,为当地的农民在收入上提供一定的价格保障,这样就实现了通过对期货进行管理蔗农的风险价格,从而实现脱贫的目的。

  在推动“保险+期货”业务进展方面,期货公司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华信期货总经理丛龙云表示,经过两年发展,华信期货“保险+期货”业务有两大创新:一是从单一的价格险扩充到收入险,在以往价格保险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价格和产量两方面因素,直接对农民收入加以保障,使农业风险管理更为完善和全面;二是从此前高度依赖期货交易所和政府资金支持发展到商业化运营,为“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的大范围推广创造条件。

  在肯定“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方面的作用外,不少业内人士就当前“保险+期货”业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业内人士表示,“保险+期货”是服务“三农”的有益尝试,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种植发展。但目前农民的认识还不足,积极性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宣传、推广、引导。他同时希望,进一步扩大业务试点范围,使更多农民受益。

  业内人士表示,从过去价格险到现在的收入险,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保险效率也大幅增强。但目前农民投保有政府补贴和交易所支持,若后期补贴降低可能会引发一些农民弃保,因此期货公司与保险公司要不断优化保费成本,同时呼吁政府实行长效补贴。另外,保险公司方案目前还存在审批周期较长的问题,期货和保险两个行业要加强协作,进一步提高效率。

  业内人士建议,“保险+期货”业务应争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形成融资、担保、“保险+期货”多位一体的新模式,为高保障水平的价格保险引入担保功能,增强农民、地方政府参与的积极性。

  “一带一路”助力提升大宗商品话语权

  “所谓‘一带一路’,其内涵就是互联互通,既要国内城市的互联互通,也要实现与国际的互联互通。”业内人士表示。

  从大的格局来看,期货市场因本身具有国际化属性,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话语权等方面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将助力我国经济转型,也有助提升我国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话语权。”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迅速,“一带一路”将为我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量到质、大到强的转变,还有助我国突破规则重围,进而提升我国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话语权。

  “期货市场国际化是提升我国金融‘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参与全球资源、财富配置的重要途径。”业内人士说。

  对于如何借“一带一路”的东风推动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胡俞越认为主要有三条路径。其一,实现期货交易所的国际化,打造国际化综合服务平台。期货交易所是整个期货市场的核心,是市场创新的最前沿,期货交易所应适时谋变。其二,稳步推进品种国际化,夯实期货市场国际化的基础。期货品种的国际化是整个期货市场国际化的重点。我国期货品种上市早晚不同、成熟程度迥异,因此国际化品种的选择和国际化的方式应符合期货品种的特点,推动成熟品种先“走出去”,加快国际战略品种落地,推出区域性品种,产品系列化也需提速。其三,循序渐进推动投资者国际化,“引进来”协同“走出去”。在投资者借力期货公司走出去的同时,重点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执行董事兼资深经济学家埃里克·诺兰表示,扩大国外机构参与中国期货市场的程度,可以更好地促进有效的资源配置,保证经济稳定运行,也能够提高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福祉。

  从具体细分行业来看,“一带一路”建设在新时期也给国内纺织、动力煤等产业带来了新机遇。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国内纺织行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贸易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产业出口规模1240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规模为429亿美元。越南、俄罗斯、孟加拉国、阿联酋等国是我国纺织品最主要的出口国。

  “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畅通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纺织品贸易表现会更加出色。”孙淮滨表示,在全球视野下,国际竞争能力强、产能大的国内纺织产业,下一步应抓住机遇,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业内人士说:“中国丝绸之路地图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主要的一些基础设施,包括港口、铁路、公路、天然气管道,以及所有大宗商品和能源的全球贸易物流图。所以说从整个贸易格局来看,其实中国包括煤炭在内的商品跟世界经济格局的交流已经非常充分了。”

  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在2013年9月份,我国动力煤期货上市之前,基本上很少有企业参与国际动力煤掉期市场交易,整个交易下来会碰到很多问题。相对来说,国内期货市场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包括交易系统、硬件设施等都是全球最先进的,且流动性也非常好,这些是国外煤炭衍生品市场所不及的。国外市场的流动性跟国内比也差很多,而且还存在基差风险。将目光放长远来看,全球海运煤炭市场规模为10亿吨,中国进口2.5亿吨,占25%的市场份额。为了落实长远方针以及全球衍生品交易市场的融合,欢迎国外投资者,包括对冲基金参与交易,也希望国内企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国外衍生品市场交易。  “一带一路”涉及面广,而以大宗商品为基础的期货市场天然具有国际化基因,因此如何让两者相辅相成备受市场关注。

  在2017第二届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国内期货业要不断修炼内功,创新发展服务实体产业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借“他山之石”,不断借鉴学习国外成熟市场的先进模式,助力期货市场更好地发展。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660-4882